江苏/连云港-2025-01-31 00:00:00
【品味海州】明代海州的关公崇拜
一、关公崇拜的由来
关公崇拜指古代中国上至封建帝王下到平民百姓对关羽的神化和崇拜活动。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历史上实有其人。陈寿《三国志》卷三十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载关羽生平曰:“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所谓河东解人,就是说关羽是山西解州人,即今天的运城一带人。他亡命河北,与刘备结为兄弟,后随刘备起兵,为创建蜀汉冲锋陷阵,成为一代名将。建安二十四年(二一九年),关羽为东吴孙权部将吕蒙所杀。后主时追谥关羽曰壮缪侯。在此之前,曹操曾封他为汉寿亭侯,这是关羽生前所得最高封号。可见当时关羽的封爵不过侯爵而已,离后来的帝、王、圣等相差甚远。那么,关羽是怎样从人变成神,关公崇拜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封建帝王那里去找。最早将关羽由人变成神的是北宋的亡国之君赵佶。崇宁元年(一一○二年),这个崇尚道教的皇帝刚登基不久,就开始了神化关羽的行为,加封关羽为忠惠公。大观二年(一一○八年),赵佶又加封关羽为武安王。宣和五年(一一二三年)敕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关羽从刘备的前将军、后主的壮缪侯一跃成为宋徽宗的武安王、义勇武安王。
到了明代,对关羽的神化达到登峰造极,万历十八年(一五九○年)明廷加封关公为协天护国忠义帝,持颁冕肆辑图首冕服,次巾帻,又次公幞,又赐额显佑。三十三年(一六○五年),太监李恩奉旨到正阳门庙上九旒珠冠一、真秦玉带一、四幡龙袍一、黄牌一,加封关公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醮三日,颁行天下,文武庆贺。甚至连关羽夫人也跟着沾光,被封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儿子关平封竭忠王,关兴封显忠王,部将周仓封威灵惠勇公。神化关羽的运动发展到此,已达到顶峰,关公由宋徽宗的义勇武安王跃迁为圣人、天帝、帝君的行列,享受着与皇帝相同的威仪,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随着关公崇拜的兴起、发展、高涨,祭拜关公的关庙得以同步发展。明代关羽崇拜达到高潮,祭祀他的庙宇也由其故里解州、遇害之所当阳、传说显灵处玉泉山而深入到明代的都城,称为正阳门庙。明代焦在《正阳门庙碑铭》中记载:“国朝受命宇内,百灵效职,乃太微营室之间,侯(关羽)实居之,俨如环己。盖四方以京师为宸极,而京师以侯(关羽)为指南,事神其可不恭与欠?”可见明代将关羽神化到何种程度!封建统治者造神不是为了自己崇拜,而是为了愚弄百姓,巩固自己的黑暗统治。据史载:“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皇帝敕封令下,致使关帝庙宇遍海宇,一村一社处处有之。虽塞桓边障,祠宇亦多。”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明代全国各地普建关庙,大到京城,小到村社,近到皇宫,远到边塞,都建起了关庙。从这条史料可以看出,关公崇拜是封建统治者提倡发动起来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民间信仰。
二、海州的关公崇拜
明代唯一一部海州志《隆庆海州志》记载:“义勇武安王庙,在北门内街东。”这座义勇武安王庙用的是宋徽宗的封号,当建立于宋代。到明代隆庆年间其庙仍在,说明海州的百姓对关公的崇拜没有中断过。《康熙海州志》也记载此庙,不但庙宇保存到清初,而且庙名也没有变化,这是海州城内的关庙。
在南城也有一座关庙,清《云台山志》记载:“武安宫,《顾志》在凤凰城坤隅山顶。”所谓顾志就是明代顾乾所写的《云台山志》,说明这是一处明代建筑,但用的是宋代徽宗封号,可见该庙建于宋代。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关圣庙,《陈志》在东海城内西山上,宋景定四年,安抚使张汉英建。明洪武三十三年,千户黄寿重建。”黄寿是守御东海千户所的第一代千户,《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说他“洪武十七年奉命率领淮安官军,守御东海千户。完茸城垒,保障居民。迁浙江卫指挥佥事。”从方志记载可以看出,他到达东海城后,即着手修理城池,巩固海防,保卫人民。经过十六年的经营,海防形势稳固,他又建武安宫,意欲借关公神威镇守海疆。
在云台山上还有一座关庙,清道光间《云台新志》载谓:“关帝庙,在云台半山之南天门,前有照壁,俯临深涧,上为石门。”更为有趣的是民国年间张学翰《云台导游诗钞》中又称该庙为武安宫,文曰:“武安宫适当其险,前有照壁,上有石门,可以坐卧。”明明在清代叫关圣庙、关帝庙,而到民国张学翰的笔下,又改叫武安宫,这只能说明这座关庙建立在宋代,历史悠久。
板浦的关庙值得一提,《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赵续志》在板浦镇西。明天启间知州杨凤建。”杨凤这个人在海州知州任内为当地人民办了不少好事,《嘉庆海州直隶志》有载:“劝农桑,抚流移,给牛种,捐俸薪,祗候并议节省。抵解辽饷,减笞革例。禁蠹胥,赫子过,凡可为民兴利者,不遗余力。尝活山东流移数十万,掩道馑无算。民间所苦,如廒户使费,镇店中伙,地方什物,长短夫役,辅行供应,皆禁绝之。修城垣,立官渡,茸学宫,建闸坝,浚盐河,设学田,助婚丧,尤多实政。后迁南康府同知,士民吁留,得旨仍牧海州。又四年迁知太原府,去之日老幼号泣。境内立生祠四,所在建碑。天启四年,知府宋祖舜请于抚按,疏请入名祠。”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杨凤在海州期间政绩多多,升迁山西太原知府时,老幼痛哭。在黑暗的晚明政坛,无疑是一道灿烂的阳光。他在板浦建关圣庙,与盐商关系很大,明代板浦是垣商云集、富甲一方的地方,而关公与盐文化有着不解之缘,是盐业方面的保护神。杨凤在板浦建关公庙,正是适应盐商的要求而建。
纵观明代海州的关公崇拜,有这样三个特点:一是庙名沿用宋代名称,称义勇武安王庙、武安宫;二是与海防建设有密切关系;三是为盐商所用。把它放到全国范围去考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来源:海州文史资料第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