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2011-10-17 00:00:00
县人大到供销社调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月**日至**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柳春华率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云和县供销社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如何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企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实现农村增色、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的调研活动。
调研组在考察后,邀请了绿谷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神农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紧水滩有机鱼发展合作社、兴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绿野雪梨合作社等十六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者召开座谈会,了解发展情况以及面临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听取了关于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情况和今后工作想法的情况汇报。
从云和县供销社组建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情况看,近几年来,县供销合作总社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服务三农、助农增收”的主要抓手,围绕全县农业主导和特色产品,有重点、多层次、多形式地参与组建、参股、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参股、组建、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情况。县供销合作总社根据供销社自身发展和上级社的要求,积极参与组建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从****年创办全县第一家云和县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以来,到****年*月止,共参与组建**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和*家农产品经纪人行业协会。其中:农产品*家、茶叶*家、水干果*家、淡水产养殖加工*家、苗木*家、竹笋*家、蔬菜*家、地产药材*家,累计注册资金***万元,其中供销社占有股本**万元,共有入社社员***户,带动农户****余户,**家专业合作社有各类基地****余亩,****年销售额****万元,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发展,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抵抗风险的能力。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改变了一家一户农民单独面对市场的弱势,增强了抗御市场风险能力。
(二)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专业合作社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营销网络优势,有效地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许多区域化、规模化的特色农业产业经营,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如云和县渔夫有机鱼专业合作社与浙江大学联合研制开发鱼干微波烘干工艺设备,对紧水滩库区渔民的鲜鱼实行集中收购、统一加工,日处理加工鲜鱼达*吨,改变了原来渔民一家一户木炭烘制的传统落后生产方式,提高了鱼干的品质、食品卫生质量和市场价值,鱼干在市场上销售价格达到每公斤**多元,比原来提高了一倍,实现了渔民收入有效地增加。
(三)有利于树品牌、创名牌,提升农产品质量层次,增强市场竞争力。传统一家一户生产的农产品难以形成产品品牌和市场名牌,专业合作社通过组织和引导农民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原材料和种子(种苗)供应、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等,有效地推进了农产品树品牌、创名牌的进程,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增加市场竞争力。云和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通过制定“山兰”牌黑木耳生产标准,实施标准化生产,保证了“山兰”牌黑木耳的质量,市场价格比同类产品高出**%。
(四)为社员提供综合服务,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如临海洋苗木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一组建后就统一安排社员种植苗木的品种、面积,并请专业技术人员为社员辅导、指导社员科学育苗。云和县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还编制了黑木耳生产标准,指导社员按标准生产食用菌。正凯地产药材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供种、供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价格回收等办法,确保社员和药材种植户收益。
二、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规模小,辐射功能弱。一是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不多,固定资产少,自身实力不强。据统计,**家专业合作社平均注册资本只有**万元,其中注册资本在**万元以下的有*家,占**%,相应的固定资产就更少了,因此在扩大规模生产和抗风险能力方面有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二是入社社员规模小,带动农户和辐射产业范围相对有限。平均每家专业合作社社员仅**户,同时,专业合作社辐射的产业均是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而从事农产品加工和新兴产业开发的能力不足。三是自身经济实力弱,经营规模小,除少数发展较好的专业合作社外,大多数专业合作社虽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促进作用,但是还难以形成经济支柱产业,其功能作用有限。
(二)经营粗放,产品级别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有待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几年刚起步,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大多数专业合作社从事的是农产品初级生产和销售,在生产方式上局限于简单的产品挑选整理和分级包装,在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质量层次和附加值方面还十分缺乏,产品级别层次低,产业链不长,市场竞争力不强,许多产品只能进入低档的农贸市场,难以跃居大型超市的柜台,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自身财力有限,发展后劲不足。由于经济实力弱,在发展专业合作社过程中受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投入有限,专业合作社的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方面能力不足,市场的开拓和竞争力不强。同时,对专业合作社发展生产的再投入扶持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专业合作社上档次、上规模难度大,发展后劲受到局限。
(四)标准化、品牌化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多数专业合作社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会管理懂技术、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缺乏,更受资金投入制约,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标准化、品牌化意识不强,产品的质量低,市场竞争力弱,不能实现品牌效应。
(五)内部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不规范。一是部分专业合作社未按《浙江省农民合作社条例》要求进行整改规范,合作社章程等不符合要求。二是按照《浙江省农民合作社条例》、《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会计核算办法》和《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财务制度》要求,规范提留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金的专业合作社少,没有一家合作社真正进行“二次返利”。三是个别合作社内部制度不健全,缺乏具体的管理制度,如议事制度、监事制度、财务制度等。由于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不规范,个别专业合作社发生“一年合作,两年红火,三年散伙”的现象。
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
(一)继续在量上扩大,增强专业合作社的辐射能力。一是依靠供销合作社系统较完整的农村经营网络体系和供销合作社改制职工领办、参办专业合作社的优势,尽量大的可能组织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社。争取每年发展供销合作社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社*—*家。二是扩大原有专业合作社的入社社员规模和经营能力,争取更多的农民入社,使联系带动农户和涉及产业范围的面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二)努力在质上提高,提升专业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着重抓好三件事:一是规模上要扩大。打破区域界限,根据产业特点和当地生产实际,创造条件组建行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增强专业合作社的综合服务功能。二是规范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指导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实现二次返利分红,切实增加农民社员收入。三是向综合型发展。
(三)努力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平台。从单一地以整合生产环节资源为主,逐步实现做好流通、信息、科技、融资和农民培训等五大服务,不断改进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涵,充分体现服务功能,通过服务凝聚社员增加影响,扩大辐射。
(四)探索新的组织形式,拉长产业链,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和专业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四网”建设工程相结合,不断拉长产业链,逐步形成“供销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市场+加工+基地+农户”的一条龙体系。实现从单一农产品的生产到多种农产品的生产;从单一的生产到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五)充分发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作用。通过联合社组织各专业合作社进行法律、业务等方面的培训,加强行业管理。通过联合社的“联合”作用,有效地提高各专业合作社的素质、规范管理,使其不断壮大。
柳春华副主任对供销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做法和下步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供销社如何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为农服务提出了意见,要求供销社要重点在产前农资供应服务,产后农产品进市场上下功夫,要充分利用供销社自有流通网络和与集团联合的优势,真正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为农服务做实,做好,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县社领导表示,要认真落实好县领导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恳请人大、政府部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以便县供销社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三农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