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名节重千钧
2025-09-28
吉林 招标采购
百年名节重千钧
吉林-2025-09-28 00:00:00

  “十两黄金轻一芥,百年名节重千钧”,这是明代直臣杨继盛被贬狄道(今甘肃临洮)期间为拾金不昧的门生所题写的楹联,也是他一生清廉为官的真实写照。

  

  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明朝北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人,幼时家贫,读书刻苦。嘉靖二十六年(****),杨继盛高中进士,开启了赤心报国的仕宦生涯。他先后任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兵部车驾司员外郎等职,时时“以天下为己任”,革除旧弊,树立新章,公事之余研学、会讲不辍。

  

  嘉靖三十年(****),杨继盛上《请罢马市疏》弹劾大将军仇鸾,被贬到离京师三千里外的狄道做典史,典史乃知县之下负责缉捕、狱政的属官。不同于一些被贬官员不理政事的态度,杨继盛绝不“食禄而不治事”,而是“日求民利病兴革之”,一方面倡文教、开煤山、兴水利,教民富民;一方面断刑狱、查飞诡(将田产诡寄在有免税待遇的官绅名下以逃避赋役)、核户籍,杜绝害民。他无私无畏、兴利除害、造福一方,短时间内就让狄道落后的面貌和闭塞的风气为之一新。

  

  杨继盛捐出自己的俸禄,在城东岳麓山超然台创建了超然书院,培养府县学生员五十余人,还亲自教授,日相讲论;在城内圆通寺设书馆,请教书先生二人教童生百余人。他变卖了自己所乘车马和夫人张氏的服装首饰,为书院购买学田(后世称“椒山学田”),使书院日常维持经费有了稳定的保障。在教学中,他不但重视文化教育,还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为拾金不昧的门生王朝相题写了“十两黄金轻一芥,百年名节重千钧”的对联和“廉士”的门额,勉励其保持清廉名节,也体现了他一贯倡导的人生信条和价值追求。杨继盛一改当地“不读书、不知礼”的风气,县志记载“受业于杨继盛的**余名门生中,后来中举人、贡生的共有**人,任知县、县丞等官职的有**人。”

  

  杨继盛在狄道任职不到一年的时间,尽心尽力、不辞艰辛,办了许多深得民心、惠民利民的好事,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爱戴。诸生誉之为“关西夫子”,百姓感慨“杨公何来迟也”,若是杨继盛能早点来,百姓就能早点享受到其惠政。杨继盛离开狄道时,当地百姓号泣相送、依依不舍,场面令人动容。清代文人王星樵曾有“都言狄道人文辣,可似先生著手功”之语,化用了杨继盛“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名句,高度评价了杨继盛对临洮人文蔚起、教育勃兴的贡献。多年以后,李大钊同志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之联赠给他人。他将“辣手”改为“妙手”,意在以“妙手”写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唤醒大众,体现了一位共产党人的担当和胸怀。

  

  名节和操守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为官者更应重名节、守清廉。杨继盛在狄道的为政很好阐释了“清廉”的意义:当政之要,在于兴一方;为政之要,在于施正义;治政之道,在于求民安;施政之本,在于洁自身。纵观杨继盛一生,其名节可谓“政如洮水清,节比雪山高”,其作为也真正践行了“十两黄金轻一芥,百年名节重千钧”。

  

为纪念这位清廉爱民的好官,临洮人民在超然书院旁修建了椒山祠,在城内石桥街修建了杨忠愍公祠。今天临洮还有以其号命名的“椒山街”“椒山社区”“椒山小学”“椒山初级中学”等地名和学校,足见当地百姓对这位正直忠厚、一心为民的清官的敬爱与怀念。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微信客服
公众号
小程序